2023.01.23

我的方式不適合考試

把話說在前,如果目的是要考試,那這個方式就不一定適合。
因為我自己認為「考試」本身就是「一門專業」。
會用英文不代表會考試,反之亦然。

但如果希望真正將英文在生活中使用上,那我個人的方式或許可以參考看看~

基本上我跟大家一樣,就是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,沒有出國遊學、留學過,就是正規的從台灣的幼稚園、國小、國中一直念到大學、研究所。
我從小就滿喜歡英文的,加上我爸也從小就告訴我英文很重要,可能是興趣使然加上叮嚀,所以學校的英文課我一直都滿認真上。

我覺得在台灣,如果有認真上英文課至少到國中階段,基本上單字、文法都還算足夠生活使用,只是差在反覆練習去習慣他,讓句子在你腦袋燒掉時都能義無反顧的噴出來。

所以下面是我自己想辦法在台灣創造英文環境的方式,或許也會有其中一項適合你嘗試看看!

英文被我用在哪

準備進入正題,因為我正在台灣遊牧中,約莫前幾個禮拜吧,外國朋友來找我玩,也因為這樣比較省錢所以就借住在我這,類似沙發衝浪的方式,所以那3天基本上就是全英文環境,從眼睛睜開到睡前對對方說「night night」,都是用英文溝通。

但因為朋友想練習說中文,所以我們對話中間會穿插著中文,比例大概是8:2吧感覺,有時候有趣的部分是,有時在我們對話時會同時不知道某個英文單字,但是中文單字雙方都知道意思XD。

盤點一下目前我將英文「使用」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上:

  1. 全英文的跟外國人溝通、帶他們出去玩。
  2. 聊文化差異、感情、價值觀、巴拉巴拉。
  3. 跟外國人線上談合作機會 (有錢大家賺xD)
  4. 參加聚會時聊我的職業、生活、side project

應該大概就先列這樣,對我來說,我很享受在使用英文的當下,尤其是當朋友來自世界各地,例如德國、英國、法國..時,你真的會覺得英文特別好用、特別親切,不然你還需要先把法文跟德文學起來才能溝通。

我所創造出來的英文環境

終於要講到我創造出來的英文環境了。
這個英文環境必須要是我感興趣、我喜歡,會願意更加了解的,才適合我。
所以這些環境基本上會圍繞著我的人生標籤:indie hacker、digital nomad、miscro-saas.

至於這些標籤是什麼,我覺得又能獨立再一篇,但暫且先把他們翻譯成「軟體工程師打造產品」,還有「邊工作邊旅行」好了。

以軟體工程師打造產品為例,我曾參加的國際聚會有這些(先想到什麼列什麼):

能夠見面聊的 (不論線上或線下)

  • Women who can code: 膚淺的說,就是跟世界各地的一堆妹子一起寫code,幾乎沒有男生,但是男生可以參加,我參加過了。 (答應我不要告訴太多人!)。
  • indie worldwide: 集結一群創業人,互相認識互相分享資源,活動中也會有跟不同創辦人一對一聊天的時間,我們幾乎都互加了領英。
  • Taiwan digital drinks: 一群擁有專業技能的遊牧者的聚會。

文字或Podcast

  • Github: 跟外國人一起討論 issues 然後一起解決的時候真的很爽。
  • indie hackers, indie hackers podcast: 我喜歡看創辦人故事、打造的產品、遇到什麼困難怎麼解決、還有MRR多少。
  • slack: 很多開源組織他們會有自己的slack,他們很歡迎你進去跟他們一起討論問題。

機緣巧遇系列

  • 去 Hostel 搭訕外國人
  • 在路上搭訕外國人
  • 在公車上搭訕外國人

因為你也是旅者,來的也是旅者,大多時候來的人都是抱持著探索的心態來的,所以簡單聊個幾句之後就一起出去玩是很常見的!

其他我就不多說了,例如聽聽Podcast、看Netflix、YouTube,反正找自己有興趣的,單字程度不要差異太多的就好(但如果你有興趣我也是有寫程式來專業分析單字程度的XD)。

便宜又適用於所有人的平台

講了那麼多,或許你對打造產品並沒有興趣,所以推薦的那些管道自然也不會想去看。
那我最後再推薦一個適用於所有人的管道,這也是我目前續約付費到第四個月的平台。
因為這個平台是吃到飽的方案,你可以無限制的上課,我一開始覺得很新鮮所以就狂上課,但因為緊湊的節奏很難保持,加上工作忙碌,所以到第二個月就開始倦怠。
所以到了第四個月,我告訴自己維持一天一堂課就好,然後用Notion打卡、寫學習紀錄。
啊不要問我為什麼一天一堂現在才上13堂,因為目前是例假日跟過年我就彈性放假XD。

👉平台連結 http://bit.ly/3iPVAyo

順便破除一個英文迷思

最後想破除一個英文迷思,滿多台灣人沒有直接跟外國人見面說英文的經驗,吸收英文的管道很多時候來自於YouTube影片、NetFlix、Podcast等。

我想說,其實相對見面聊天,要「聽懂影片」中的英文其實「難度」比見面聊「更難」。

以我們熟知的中文影片舉例好了,在YouTube上會有很多跳剪,把卡詞、落拍的部分都剪輯掉,讓影片說話的節奏保持連貫。
但那個難度其實跟現實中不一樣,真實世界中並不會有兩個人用跳剪的方式在對話,我們會思考、會停頓、會看眼神、感受情緒,必要時用個擁抱也能解決溝通問題。
所以即使你聽不懂YouTube或是NetFlix那些安排好的腳本、劇情,也並不代表你無法跟外國朋友溝通。
因為我認為見面溝通事實上容易許多,因為節奏比較慢、你有時間思考、也能用其他方式感受對方想傳達的訊息。

總結

好像也沒有什麼好總結的,英文就跟中文一樣,不敗方法絕對是多聽多說多讀多寫,但前提是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材料、方式會比較容易堅持。
我並不是主要分享英文學習的頻道,只是一時興起想分享我的學習經驗,2020時也在我舊的部落格上寫了一些英文學習的經驗分享,現在已經沒有在更新了,但如果你有興趣問是哪個blog,是這個(已停更)👉https://russquan.gitlab.io/

在台灣我如何熟悉全英文環境

因為我正在台灣遊牧中,約莫前幾個禮拜吧,外國朋友來找我玩,也因為這樣比較省錢所以就借住在我這,類似沙發衝浪的方式,所以那3天基本上就是全英文環境,從眼睛睜開到睡前對對方說「night night」,都是用英文溝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