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的本質是什麼? 為什麼我們會焦慮? 求學、求職的經驗分享。
那是我人生中最焦慮的時刻。那年,我在思考碩士該不該休學。同時,跟我交往近6年的女友跟我分手。實習公司把我的私人用品寄到我宿舍,然後傳Line給我告訴我不用再去了。碩士教授打電話追問我論文研究進度如何。
2022.09.25
為什麼我會想會把「學習的本質」跟「焦慮感」放在一起講呢,因為我覺得這兩者通常都會一起出現,只要你知道自己有還不知道的事情,就會需要繼續學習不知道的事物,而不知道的事物就是導致我們焦慮的來源。
我人生中最焦慮的時刻
那年,我在思考碩士該不該休學。
同時,跟我交往近6年的女友跟我分手。實習公司把我的私人用品寄到我宿舍,然後傳Line給我告訴我不用再去了。碩士教授打電話追問我論文研究進度如何。
一連串令人崩潰的事情,這麼恰巧的在同一天同時發生,不用說是焦慮了,無力感更是湧上,我完全不知道當下該優先處理哪件事情,不知道該用什麼情緒跟心態去面對一切,只能用意志力將我的理性喚回。
但內心深處的自己,一直有聲音說:「殺了我吧..。沒救了。」
但理性還是戰勝了,他告訴我要振作。
於是我用電話跟教授解釋了一下我的情況,希望他能微通融,給我點時間跟空間,接著釐清實習的情況(後來得知是跟計劃案有關而不是因為我),最後繼續處理感情的問題。
緊繃著自己最後的理性處理完所有重要的事項後,接下來就是我自己的時間,把時間留給低潮、焦慮、無助。
後來怎麼靠自己度過這些日子,就是另一個故事了。
不過回過頭觀察,為什麼發生事情的「當下」,會有大量的焦慮感產生呢?
因為學業、實習、感情,發生的這三大事情,都是當下的我「無法確定、無法掌握」的事情,甚至還沒學會處理任何一件事,卻一口氣一起發生,這讓當下的我只剩下無助。
但如果問現在的我發生一樣的事,我還會像當時這樣充滿焦慮且感到無助嗎。
多多少少還是會,但因為已經經歷過了,所以就不至於像當時一樣這麼衝擊,而是能夠比較明確的知道自己該怎麼面對一切。
分享了我自己經歷過的一段故事,接下來要進入正題講講「為什麼學習的過程中,可能會讓我們感到焦慮?」
如果把學習的過程具象化
如果要把學習具象化,那我覺得應該會呈現像下圖這樣,你站上的地方是亮的,但沒走過的地方整片黑暗。
在你實際行動走進暗處之前,你永遠不會知道那裡真實的模樣,即使很多人給過你不同的建議,或是讓你讀過大量的書籍,你都只能用「猜測」的,直到你真正身體力行的走進那個暗處,一切才會真正明朗。
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課題
在人生不同的階段裡,我們都會存在著不確定性,這也導致任何階段的我們都會有迷惘的時刻,因為不同階段的我們都會需要學習不同的知識,才能讓我們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。
當資訊量不足,你無法清楚描繪眼前暗處的樣貌時,迷惘就來了。
回想我們人生大部分都會經歷的時刻:
- 我們第一次與父母分開,踏進幼稚園的時刻。
- 國中升高中,考學校、決定科系跟志願的時刻。
- 高中升大學,準備備審資料、考學校、選科系,甚至選大學專題教授的時刻。
- 大學或碩士畢業,剛脫離傳統學制,選擇出社會後第一份正職工作的時刻。
- 第一次出國,自己辦護照、買機票,搭上飛機的那一刻。
如果拿出國來說,如果還沒有出國經驗,整個過程一定都是焦慮的,因為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情況、自己有沒有辦法處理,即使很多人都經歷過也給你建議,但一定還是會焦慮,直到你真正雙腳踏實的站在目的地,站在國外的土地上,整個焦慮感才會完全解除。
但對於每天都在搭飛機的商務人士,大概就不會因為怎麼辦護照、買機票、搭飛機而焦慮了吧。
因為經驗,可以讓我們大腦快速映射到過去經歷過的事情,讓我們以經驗判斷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事情,當一切都在可掌握的範圍內,自然就不會有焦慮產生了。
為什麼人會焦慮?
焦慮其實是人的生理反應,大腦想藉由焦慮的感知,讓我們了解現在不安全,要多注意、避免危險,當一個人完全不會緊張跟焦慮時,很可能反而會讓自己暴露在危險環境而不自知。
不過,當我們對焦慮者說,「你想太多了啦」、「不用擔心啦」,其實是沒有幫助的,如果他們的焦慮來自於對某事的不確定性,那他們需要的其實是有經驗的人跟他們分享經歷,讓他們能夠映射到現在的狀態,理解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,才能真正的緩解焦慮。
如何面對不同人生階段的焦慮感
最後快速的總結一下克服焦慮的三大步驟吧。
- 收集足夠的資訊,問人、查資料、閱讀。
- 一定要相信自己,告訴自己你做的到。
- 實際去執行。